#! (ink pub (T i) (attr (type Case Topic)) (edge (supset 3.1e7a 边缘系统)))

北师大心理学,韩卓老师

基因和环境那个影响比较大呢?答案是环境,良好的父母

交叉抚养研究

大鼠妈妈的抚养行为,对后代个性的影响

结果是,焦虑鼠妈妈的孩子交给淡定鼠妈妈抚养的孩子抚养后变得谈定。性格随养母。

恒河猴实验的交叉抚养研究,科学家发现,出生后前六个月被淡定妈妈抚养的焦虑小猴,它成年以后,变得冷静淡定了,不那么情绪化。

也就是说,从现有的证据看起来,人们早期的这个抚养方式,似乎超过了基因的影响,后续研究也发现啊,这些被淡定妈妈在早期抚养的焦虑小猴,它不止自己成年后变淡定了,它们的下一代也依旧淡定了。

所以看起来,我们早期这个抚养方式的确对我们后天这个气质和个性啊,非常关键。

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动物研究得到的结论,而人类早期的抚养环境要复杂很多,我们不会只被妈妈一个人去抚养去接触,我们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去参与早期养育,而且人类宝宝所接触的环境和刺激啊也更加的丰富多样,所以也不能简单的说我焦虑我内向,就是某一个固定的对象对我的影响(不是固定的某一个那就是多个不固定的喽😇)

结论,在保证基础的物质基础上相对于物质来说,精神和意志思想的健康与完善更加可贵。

环境刺激对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的影响超过基因的控制。

自己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然后传递下去。


基因本身不会决定行为。我们的环境、经验和知识塑造了我们的气质倾向。情绪智力不是天生的,通过正确的学习可以得到改善。童年是情绪教育的关键时机。

正如行为基因学家指出的那样,基因本身不会决定行为;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学到的东西,塑造了我们在今后人生中的气质倾向。我们的情绪能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正确的学习得到改善,原因就在于人脑的发育过程。

人脑在个体出生时并没有完全发育成形。人脑在人出生后继续生长发育,童年期是大脑发育最迅猛的阶段。个体出生时的大脑神经细胞,要比大脑成熟后保留的神经细胞多得多,通过所谓的“修剪”过程,大脑实际上抛弃了使用较少的神经元联结,而形成了最常用、最强有力的突触神经回路联结。通过修剪,去除无关的突触,也就是消除了“噪声”的成因,从而有效改善了大脑内信号与噪声的比例。这一过程经常发生而且非常迅速,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可以形成突触联结。个体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期的经验塑造了大脑。

“富老鼠”和“穷老鼠”实验。“富老鼠”的笼子里有大量鼠类娱乐设施,“穷老鼠”的笼子里什么设施都没有。几个月之后,两种老鼠出现的差异非常显著:富老鼠的大脑更重,它们走迷宫时要比穷老鼠聪明得多。

最经典的例证。他们发现,猫和猴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是把信号从眼睛传递至视觉皮层(信号在视觉皮层进行理解)的神经突触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如果把小动物的一只眼睛遮住,那么从这只眼睛到视觉皮层的神经突触就会萎缩,而从另一只眼睛到视觉皮层的突触就会成倍增加。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之后,小动物被遮住的眼睛重见光明,但它的这只眼睛已经变成功能性失明了。尽管小动物的眼睛本身没有问题,但联结这只眼睛与视觉皮层的神经回路已经基本消失了,无法传递视觉信号。

关于经验对发育中大脑的影响,最生动的例证莫过于对“富老鼠”和“穷老鼠”的研究。富老鼠分成小群体住在笼子里,笼子里有大量鼠类娱乐设施,比如爬梯和踏板。穷老鼠也住在相似的笼子里,但笼子里什么设施都没有。过了几个月,富老鼠的大脑新皮层形成了更为复杂的联结神经细胞的突触神经回路网,穷老鼠的神经回路相比之下则比较稀疏。两种老鼠出现的差异非常显著:富老鼠的大脑更重,因此不难想象,它们在走迷宫时要比穷老鼠聪明得多。用猴子进行类似的实验,同样显示了经验“贫富”之间的差异,人类身上肯定也会出现相同的效果。

童年期和少年期不断重复的情绪管理习惯,本身会有助于大脑神经回路的塑造。因此,童年期是塑造一生情绪倾向的关键时期,童年期养成的习惯固化为基本的突触神经网络,而且以后较难改变。

童年期大规模的神经塑造和修剪也许是早期情绪困扰与创伤对成年期产生持续而普遍影响的根本原因。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疗法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影响个体的某些心理模式,而且正如我们所熟悉的那样,在治疗之后,尽管病人已经获得了新的认识,而且重新学习了如何进行回应,但这些模式作为潜在倾向仍然留在病人身上。

当然,大脑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可塑性,但改变程度远远不如童年期那样显著。所有的学习都会改变大脑,加强突触的联结。强迫症病人的大脑变化显示,通过持续的努力,情绪习惯甚至神经基础也是可以改变的。

最有说服力的情绪经验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向孩子灌输的情绪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有些父母与孩子协调一致,承认并满足孩子的情绪需要,而且他们的教导还包含了同理心;而另一些父母只顾自己,忽略孩子的困扰情绪,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反复无常,任意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