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k pub (T i) (attr (type Topic)) (edge (supset 4.2 思维工具)))

5 思维导图

很多人都知道思维导图简单又强大,但很少有人能说出来为什么

学习观前面的视频只提到了学习的定义和原则,但并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思维导图就是我想介绍的第一个学习方法。

它的强大不在于帮助你记忆,而在于帮助你克服学习和应用中的误区。

5.1 常见误区

多数人的学习方法往往是阅读某个知识的描述,搞清意思,不断重复,并希望记住它。

但这一过程只是在应用人脑的阅读能力,产生的学会了的错觉,实际是能看懂的感觉,并没有在学习。

尤其是在读理科书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个词你都认识,就是看不懂,因为理科书在描述的关系。看小说容易是因为小说传达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具体的例子,需要你自己从中提取道理。

5.2 导图引导归纳

而使用思维导图时,你不再只是记忆知识的描述和无限的例子。

  • 是先写出一个关键词。

  • 然后你会问自己它是什么,

  • 从而不断的联想起很多例子。

  • 你会强迫自己用这一个关键词描述所有的例子。也就是说,你在压缩信息。进而不得不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输入和输出,找出规律。

而当问自己它的作用或目的时,你实际上在思考输入是怎样变成输出的。

因为输入和输出可代表一类事物中任何一个情况,因此被称为变量。而这里的变成指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种变换关系,也就是函数。

从输入变成输出的情况是无限的,但都可以被这一个函数所描述。要学习的知识正是这种不变的关系,而不是可变的具体情况。因为你永远都没办法见到所有的情况。只能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规律,用来预测你从未见过的情况。

毕竟若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问题,直接上网搜索就可以了,也就不需要学习了。人生需要你解决就是那些谁都没见过的情况。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的大脑连接被这些例子所改变了,最终关联到一个关键词上,便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

5.2 关键词命名

随后你会用一个更好的关键词来代表你找出的关系,一种是动宾结构,因为它描述了输入和函数,输出也随之确定了。

学习“剪辑视频”,其中的“剪辑”是动词,“视频”宾语。学习的关系是如何从“原始视频”(输入)转变成“剪辑后的视频”(输出)

不过当人们开始传播该知识时,动宾结构会名词化,譬如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物理定律。

一个知识可以有很多名字,但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这种关系。不幸的是很多人只是记住了最不重要的名字。

还有一种知识本身就是名词,也会让你觉得它并没输出,但这种知识的输出是分类任务中的类型,描述它的句子是系表结构,系动词被导图的连线所代替了。

当学习“什么(主)是(系)外部性(表)”或“外部性(主)是(系)什么(表)”,输出就是“是外部性”或“非外部性”中的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命名为“外部性”(主或表)

以后只是用导图来复习和加深印象,但倘若你不看我的视频,由于不知道梳理流程,我画的思维导图对你而言就毫无意义。

5.3 导图方便拆分

然而这并非思维导图的全部,它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对知识的拆分。

在现实中,输入到输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种关系的组合,直接寻找输入到输出之间的关系,需要指数量级的例子才能体会。

但学习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例子,找出尽可能普遍的关系。

而若将要学习的知识拆分小知识的组合的话,你需要的例子就从指数量级变成了线性量级。

并且所拆分出的小知识中,很多都是你已经学过的,可直接用于该次知识的构建。知识网络的好处就在于知识的重用性上。这正是为什么有人可以快速掌握一项新知识的秘密。

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知识的拆分上,因此它既可以在学习未掌握的知识时用来拆分,也可以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时用来拆分,也就是分而治之的具体操作方法。

5.4 拆分知识

但拆分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知识,

并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二阶知识。不同点在于:一般的知识是描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二阶知识是描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比如,多次重复一个知识,组合某些知识来产生新知识。

在拆分一个大知识时,若从大知识向小知识来拆分,则是正向思维;若从小知识向大知识来拆分,则是逆向思维。

知识的拆分只有一项终极原则,所拆分的知识之间要尽可能的彼此独立,这样才可以减少学习所需要的例子的数量。

而当你回顾我所提到的:

  • 学习要明确输入输出(确定目标)
  • 要将信息压缩成知识(抽象归纳)
  • 要用例子重塑大脑链接
  • 要用二阶知识来分而治之

你会发现,当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时,你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以上的所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