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k pub (T i) (attr (type Topic)) (edge (supset 3.1e Humanity-Itself)))

知识渐构

渐构 Modevol

信息和知识完全不同

基本的脑科学知识:信息和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只是在神经元之间流转了一遍,然后就存到浅层记忆区了,如果后面不反复刺激的话,甚至还会被自动修剪掉。然而知识是神经元的连接塑性。也就是说,当你学到知识的时候,你的大脑神经元被物理性长期性地改变了。就比如说,你看一个视频,过去就过去了,几天后就忘完了,然而你学会骑自行车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而且,你的大脑神经元连接越多,突出塑性越多,你的大脑信号流转会更快。通俗的说就是变聪明了。很多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是讲不出来什么东西的,哪怕背了也是磕磕绊绊,你有没有课堂回答问题答不出来的尴尬经历。但只要一提起熟悉的东西,那就是滔滔不绝,比如你自己发一条你对最近玩的游戏的理解,是不是瞬间就能调起来大脑数据,因为你玩的多呀,它就是能塑性神经元呀,相关记忆和认知就会流转变快,千万不要相信伪科学说什么大脑神经元是固定的,这都是害人信息。最新的科学研究(自然nature期刊)已经证明了,神经元可再生。老年人的神经元平均也就比成年人减少2%到5%并没有太大影响。大家也应该看到,很多长者非常有智慧,但是大家也会疑惑,那为什么大部分老年人的思维就是变慢了呢?核心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步入老年后就不用学习不爱学习了。大脑其实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越用越聪明,而长时间不用,只是去做看看电视刷刷新闻这种不会促进神经链接的行为,那么大脑就会萎缩,导致思维变慢。其实啊,你可能也发现了,不仅仅是老年人,哪怕是同龄人,也有很多奇葩的,那些不学习新知识,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的人,认知非常狭隘,你跟他交流不到一起去。他们的神经元连接太少,逻辑不通顺,就是那句话,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千万千万要认清楚信息和知识的区别——信息只是大脑里是数据而知识是大脑里的函数,那如何吧信息转化为知识,只有一个方法:持续刺激,动手实践。任何知识莫不如此。

做学问的境界

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  

下面具体谈谈每层境界的含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 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名学者刚开始在学问时那种对知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跃然纸上。(2) 作为一个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说,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1) 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就如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认定了目标就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2) 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象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理解。(2) 作为一个做学问者,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梁漱溟  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